close

  大災重建的長灘島“蘆山模式”
  以地方為主體,有利於京站美食因地制宜,及時地發現問題,並迅速合理地糾錯
  文/婚禮顧問費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黎大東票貼葉建平叢峰楊迪
  我們面對燒烤一個慘痛卻時刻令人警醒的事實——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也是大陸地震發生次數最多的國家。從有人類記錄以來,旱澇災害、山地災害、海洋災害每年都有發生。
  災難考驗中國。2008年,汶川大地震突如其來,但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19個省市、十多萬建設大軍入川援建,創造出世界救災史上的重建奇跡。
  然而,近年來不斷高發的重大自然災害風險,也使這種“舉國援建”面臨嚴峻考驗。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蘆山地震……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災後恢復重建體系。
  蘆山地震之後,中央首次將災後恢復重建的“指揮棒”交給了四川,實行以地方政府為決策、實施和責任主體的“地方負責制”,為我國探索完善重大自然災害重建體系提供了一次生動實踐。
  如今,重建已近半年,災區情況怎麼樣呢?歲末年初,《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了蘆山災區。
  救災體制完善催生“地方負責制”
  熙來攘往掛著外省車牌的車輛,操著五湖四海口音的援建大軍……這些汶川重建時處處可見的場景,在蘆山災區看不到。
  當年,汶川地震後,19個省市“一個省市對口援建一個重災區”,港澳台愛心援手,大量社會捐助紛至沓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舉國援建體制,一舉創造出令人震驚的汶川重建“中國速度”。
  但是,隨著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的接連發生,人們逐漸認識到,未來災後重建無法全部實現“舉國援建”,必須探索新思路、新辦法、新機制。
  一些參與了汶川重建的專家認為,“舉國援建”體制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攀比與浪費。
  2013年4月20日,距汶川大地震5周年僅22天之際,多災多難的巴蜀大地再次遭受7.0級強烈地震的重創,196個生命瞬間即逝,無數房屋樓宇變成“站立的廢墟”。
  在蘆山震後最緊張的應急救援階段,中央果斷地將“指揮權”交給四川省。臨危受命的四川省迅速建立起省、市、縣三級聯動的組織指揮體系,扛起了一場與“死神”賽跑的爭奪戰。事實證明,蘆山震後搶險救援,無論是響應速度,還是救援成效,都“刷新”了紀錄。
  從應急救援轉入災後重建,中央進一步明確提出:創新體制機制,重建工作以地方為主體。根據要求,四川省成立了蘆山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委員會,負責整個重建工作組織領導,由省委書記王東明、省長魏宏分任正、副主任,下設辦公室和7個工作小組。
  “中央將蘆山重建指揮權交給四川,不僅是科學評估災情後作出的決定,更是為了增強地方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的能力,探索重大自然災害重建向‘地方負責制’轉型。”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執行院長顧林生說。
  貼近“地氣”的重建新機制
  2013年10月,重災區雅安市雨城區北郊鄉準備實施7個重建項目,投資總額11億元。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項目一起拿出來“打捆招標”。
  沒想到,項目開標不僅沒成功,還引發了一些業主投訴。
  雅安市紀委書記劉銳說,重建之初,災區強調“項目總承包”,看上去確實比單個項目招投標節省時間,實際上卻人為提高了招投標“門檻”,不僅有違市場公平,更影響了重建進度。
  “總承包”不成功馬上引起了四川省的註意,失誤隨即被糾正,取消了這項強制性規定。“糾錯”過後,一系列重建項目順利啟動,投資27億元的國道351線,成為當地首個順利完成招投標後開工的項目。
  “以地方為主體,有利於因地制宜,能更及時地發現問題,並迅速合理地‘糾錯’。”劉銳說,“我們自己馬上就能‘拍板’,這在此前重建時是很難做到的。”
  地方負責制下,四川自己能“拍板”的,還有最重要的資金使用問題。此次重建,中央明確了310億元的中央財政重建基金交由地方統籌安排,這給了地方強有力的“調配權”。
  四川很多基層幹部經歷了汶川和蘆山兩次災後重建,他們對允許地方合理調配重建資金最為認可。
  汶川地震時,中央財政恢復重建基金實行“分類控制”,要層層審批,每一分錢使用指向明確,地方調配難度很大。
  蘆山重建情況就完全不同。比如,考慮到重災區各縣原本就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底子薄、財力弱,配套資金跟不上。省上及時調整了重災縣公共服務重建項目投資中的財政補貼占比,從汶川地震時的44%一下子提升到80%。
  在加速推進重建工作的同時,蘆山災區還著重強化了質量監督。震後,四川省、雅安市兩級督查人員隨時都在災區明查暗訪。
  記者在蘆山災區看到,在新的重建體制指揮下,重建工作正有序推進。據統計,截至2013年12月27日,城鎮住房開工逾四成,農房重建開工近七成,公共基礎設施等項目開工564個,占規劃的25.1%。
  當然,“地方負責制”也有讓“地方”苦惱的地方。雅安市委副書記、副市長蘭開馳,曾經在汶川地震極重災區綿竹市工作。與汶川重建相比,現在最讓他撓頭的是:專業技術人員不足。
  “高水平重建,首先要有高水平技術人才。”蘭開馳說,“汶川重建時聚集了全國各地的頂尖人才,可如今蘆山災區技術人才捉襟見肘。省內各城市雖然有所支持,但遠遠不夠。”
  “也許,發現並解決‘地方負責制’出現的新難題,是我們為探索重建轉型所肩負的又一個歷史使命吧。”蘭開馳說。
  快慢之間的“重建哲學”
  蘆山災後重建設定的時間表是:三年基本完成災後恢復重建。
  震後,曾有人到蘆山災區走訪,見不到車水馬龍、轟轟烈烈的建設場面,甚至感覺有些“冷清”,開始擔心重建速度是不是有點慢。
  然而,記者調查後卻發現,正是冷靜地把握重建進度,有急有緩,輕重平衡,才更彰顯出四川蘆山災後重建的理性與成熟。
  震後,四川省主動“放緩”了重建速度。省長魏宏說:“不過分強調速度,而註重統籌規劃,要把基礎工作做扎實。”
  “扎實”首先體現在規劃。在災區,大到全面指導重建的11個專項規劃,小到災區一個村的重建藍圖,都經過了專家無數次的反覆論證和修改。
  雨城區中里鎮地勢平坦,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震後,臺灣規劃大師夏鑄九專門來到中里鎮,為其量身打造旅游小鎮。
  許多村民第一次看到規劃圖時非常激動,紛紛表示同意。但靜下心來,發現了問題:全木製結構造價是不是太高了?戶與戶之間怎麼沒有防火牆?木柱子放在地上會不會腐壞……
  於是,規劃設計團隊不斷與村民召開“壩壩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征求意見,修改和調整方案。
  “規劃得尊重民意,寧可慢一點,也要考慮周全,這是雷打不動的原則。”綿陽市對口援建指揮部指揮長劉強說。
  為避免“二次”受災,規劃特別註重選址安全。在重災區寶興縣,縣城入口處滑坡體下方的房屋將被拆除,以騰出泄洪通道;危險的兩河口街等多個地區被劃為了“禁建區”。在半山坡的集中安置點,還配套了地災防護工程,山上拉起防護網,山邊築起了護坡……
  重建中,許多災區群眾也理性地把握著重建速度。為錯開重建之初建材供應緊張的高峰期,僅雨城區就有600多戶外地務工的受災戶,“明智”地選擇了春節後再回鄉修房。
  更重要的是,蘆山重建既有“放緩”也有“提速”。民生難點和“短板”問題得到優先解決。
  2014年1月1日,元旦節。震中蘆山縣龍門鄉隆興村,年紀最大的五保戶黃蓮珍新年的第一頓午飯,是和新鄰居們圍坐一桌,慶祝喜遷新居。
  新房由政府出資興建,面積約60平方米。住戶都是村裡的五保戶,孤寡老人或殘疾人。這些生活最困難的一群人,卻不花一分錢,最早“拎包入住”了重建的新房。
  和黃蓮珍一樣,蘆山災區600多名特殊困難群眾都被納入了福利院或新村聚居點,優先解決了住房問題。
  記者採訪發現,地方負責制一個重要優勢,是地方對重建進程“心裡有底”,可以未雨綢繆,早做部署,防止可能出現的問題。
  重建全面開始前,四川省就先行啟動了建材價格調控機制,一方面給予生產企業電價補貼,另一方面大量從周邊市(州)調運建材,併在通往雅安的幾條高速公路開設了“綠色通道”。
  目前,蘆山災區建材價格平穩,紅磚每匹大多在4~5角,最偏遠地區也僅6角多。相比之下,汶川震後,紅磚等建材價格“飛漲”,偏遠地區紅磚價格一度從震前的每匹2角多漲至1.1元。
  主體意識激發自力更生“正能量”
  地方負責制,以地方為主體。這在增強地方自主權的同時,也給四川省各級黨員幹部和廣大災區群眾壓上了沉甸甸的責任。
  重建成不成功,擔子就在9000萬四川人民肩上。
  震後,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省長魏宏組織召開了數十次專題研究會,多次到災區一線指導工作,作出重要批示30多次。
  重建的關鍵時期,四川省委還及時調整了雅安市委班子,把一批災後重建和社會管理經驗豐富的同志調任到災區工作。
  在災區一線,基層黨員幹部更是保持著“5+2”、“白加黑”的工作幹勁,成為災後重建的“脊梁”,百姓的“主心骨”。
  早在震後第8天,中里鎮黨委書記王加林就被查出急性胰腺炎,但他仍堅持帶病救災,忙完後再一個人悄悄到醫院輸液。直到兩個月後,他被最終確診為急性白血病,於2013年11月7日因搶救無效去世。
  去世前,王加林給家人留下兩個遺願:一是喪事一切從簡,不收一分錢禮金;二是希望把他的骨灰埋在他工作過的災區。
  妻子彭志蓮哭著說:“他就是放不下心。住院後,每天還要打電話,有時一打就是幾個小時。”
  蘆山縣清仁鄉大同村黨支部書記袁超,身患食道癌。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村民家中指導改造簡單過渡房,這裡加張塑料薄膜,那裡安塊紙板。
  記者在災區採訪雅安市委書記葉壯時,已是深夜11點過。當時,他剛剛主持完災區產業振興的工作會。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困難能戰勝。”作為重建的主人,廣大災區群眾自力更生、重建美好家園的“正能量”空前迸發。
  一些鄉村創造性地“發明”了由群眾代表組成的“業主委員會”,從選房址到談價格,從管資金到監質量,從集建議到理糾紛……全部自已“當家作主”。
  老工匠李可鑫,被選為隆興村小坎卡組業主委員會組長。每天一大早,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紅外線測距儀仔細地測量牆體是否垂直,圈梁有沒有偷工減料。
  “各村的業委會裡,像我這樣‘懂行’的人很多。大家寧可少出去掙點錢,也要把新房子蓋好。”李可鑫說,我們的新家在這裡,希望也在這裡。□
  重建“業委會”:讓群眾說了算!
  重建成不成功,要看群眾滿不滿意;出現矛盾糾紛,也靠群眾解決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董小紅
  蘆山災後重建中,一些鄉村“發明”了由群眾代表組成的“業主委員會”,從選房址到談價格,從管資金到監質量,從集建議到理糾紛……群眾自己“當家作主”,很快在災區遍地開花。
  “與其政府大包大攬,
  不如讓百姓說了算”
  2013年12月14日,記者來到蘆山縣蘆陽鎮黎明新村聚居點建設現場,遠遠就看到一棟棟別墅般的小洋樓已具雛形,新穎、漂亮。
  在“4·20”蘆山強烈地震中,黎明村損失慘重,全村120戶房屋倒塌,500多戶房屋受損嚴重。
  震後兩個月,黎明新村聚居點建設開工,計劃安置128戶農戶,是全省地震農村災後恢復重建第一個開工建設的項目。
  “這麼快動工,得益於業主委員會的建立。”蘆陽鎮黨委副書記彭德華說。
  災後重建工作啟動後,房屋倒塌的村民都希望能快點重建房屋,但當時人工漲價、建材缺乏。有什麼辦法能又快又好地把房子建起來呢?彭德華告訴記者,考慮到黎明村的地理位置和將來產業發展,村上決定採取統規聯建的方式。“政府統一規劃建設新村聚居點,負責投入資金建設公共基礎服務設施,村民以後還可以互相照應,何樂而不為?”
  但是,房屋建成什麼樣?新房內外如何佈局?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鄉鎮幹部反覆商量,都沒有好的方案。
  這時,有人提出,“與其政府大包大攬,不如讓百姓自己說了算!”在會上,鄉鎮幹部們認為應該建立業主委員會,讓群眾自己作主。
  很快,村裡組織全體聯建農戶選舉了13位業主代表,災區新村建設第一個業主委員會應運而生。
  “建立業主委員會,從戶型選擇、質量監督、資金監管……都由業主們商量決定,調動起了大家的積極性,聚居點的建設很快動起來。”黎明新村業主委員會副主任齊學軍說。
  一切棘手問題都迎刃而解
  一大早,隆興村小坎卡組業主委員會組長李可鑫就戴上安全帽,匆匆到工地上轉悠,這是他每天的必修課——監督房屋建設進度和質量。
  隆興村村委會聚居點計劃安置農戶60戶,包括駱家壩組和小坎卡組的村民。為了推進新村聚居點的建設,他們也開始借鑒黎明新村的經驗,10月中旬,村組幹部多次召開戶長會,由聯建農戶推選成立了各村組業主委員會。
  業主委員會成立了,但協調各方意見還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兒。“眾口難調,業主們對戶型價格的想法都不一樣。”隆興村黨支部書記施學兵坦言,委員們要先把業主們的各種意見收集起來,與施工方洽談,再開現場協調會,三方進行當面溝通。從材料、質量到價格,反覆談判。
  “有時候一個問題從傍晚爭論到半夜,第二天又接著談。”李可鑫回憶說,其中,價格問題是村民與施工方爭論的焦點。經過幾次反覆談判,施工方作出讓步,最終以850元一平方米的價格成交。
  “業主委員會功能逐漸完善,專門設立了質量監督組和資金管理組,對聚居點建設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把關。”李可鑫說。今年56歲的他,長期在外地建築工地打工,在村裡頗有威望,被推選為小坎卡組業主委員會的組長。
  11月中旬,他和駱家壩組業主委員會組長駱雲富發現新拉來的一車磚質量有問題,及時向村裡和施工單位反映,查出是供貨方的疏忽,立即重新調換了一批磚。
  “我的新家也在這裡,我瞭解大家對新家的期望,肯定會把房屋的質量監督好,不能有一點馬虎。”李可鑫說。
  遍地開花的重建“大管家”
  如今,業主委員會已在蘆山災區遍地開花。在業主委員會的“監督”下,一幢幢新房矗立起來,災區新村建設如火如荼。
  “大家一起開會商量,把問題都理順了,建房的速度就快起來了。”齊學軍說,目前,黎明新村規劃建設的128套房屋已經有50餘套封頂,部分村民搬新家過新年的願望即將實現。
  “業主委員會就像‘大管家’,不僅管重建進度,還要管村民之間的糾紛。”黎明新村業主委員會主任任俊德說,村民對選房各有要求,有的想要靠近公路的,有的想要中間一點的,在選房時可能發生爭吵。通過業主委員會商討後,大家達成協議,房子建好後,採取“抓鬮”的方式,誰都沒有意見。
  在住房重建中,產業發展規劃也提上了業主委員會的議事日程。黎明新村征求大家意見,特地拿出80畝土地用於農業產業發展,未來將建成以珍稀樹種、花卉等為主題的生態旅游觀光農業。
  “新村重建就是要群眾廣泛參與,建設大家滿意的新村。業主委員會尊重民意,充分發揮了災區群眾重建主體作用,體現了災後重建民生優先的理念。”彭德華說。□
  蘆山暖冬: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楊迪馮昌勇
  2013年冬至前後,蘆山地震重災區寶興縣的陰雨天氣明顯增多,氣溫驟降,寒意逼人。
  在靈關鎮趙家壩安置點,安置點黨支部書記薑憲雲忙著指揮卸運一批弔頂扣板。這些由政府統一採購的扣板,將免費發放給安置點的138戶老百姓。安裝後,不僅更美觀,還更保暖。
  70歲的退休職工呂鳳貴正等著扣板的到來。呂大爺一家13口人,分住在相鄰的四間安置房內。全家人花了兩天時間,把四間房全部釘上了木梁,做好了安裝弔頂的一切準備工作。
  “家裡有勞動力的,我們鼓勵他們自己裝,政府計發工錢;家裡沒勞動力的,我們統一安排工人安裝。”薑憲雲說,寶興的冬天潮濕陰冷,除了政府發放一些物資外,還鼓勵群眾通過簡單實用的手段讓安置房更暖和,比如將地面墊高15公分、在屋外再添一層木板等,又快又省又防風。
  蘆山地震使雅安市8個縣區、120萬餘群眾受災,需安置的受災群眾達21萬多戶、71萬餘人。入冬以來,近1.2萬戶的過渡安置房需進行保暖、防寒改造。確保災區群眾溫暖度過震後首個冬天,成為重中之重。
  特困戶過冬問題得到了優先保障。雅安市民政局副局長熊超告訴記者,災區各縣在“暖冬行動”中對特困戶、五保戶等對象優先發放過冬物資,還對無能力建房的災區群眾給予建房幫扶。
  2013年底,震中蘆山縣龍門鄉隆興村的5戶五保戶喬遷新居。他們都是孤寡老人或殘疾人,年紀最大的已經87歲,本是全村生活最困難的一群人,卻最早住進了重建的新房。
  “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堅決做到蘆山全民暖冬。”熊超說,地方政府堅持對救災物資應發盡發,對需要救助的群眾應救盡救。
  截至2013年12月上旬,雅安市已下發冬春自然災害生活補助資金1395萬元,向困難群眾發放棉被2.96萬床、棉大衣4179件、棉衣褲1.02萬套、毛毯4304床、電熱毯2178床、糧食147噸,困難和急需人群實現基本覆蓋。
  此外,雅安市還組織力量對所有農村家庭拉網式排查,為每一戶困難群眾建立檔案,重點關註留守老人和兒童,工作人員定期上門走訪,及時解決問題。
  溫暖過冬,吃穿不愁,受災群眾的更多心思放到了農房重建和生計恢覆上。歲末年初的蘆山災區,記者強烈地感受到,雖然少了一些張燈結彩、歡歌笑語的喜慶氣息,卻多了幾分百廢待興、時不我待的忙碌勁兒。
  根據災後重建規劃,災區的農房重建有望在2014年底基本完成。下一個冬天,災區群眾將在溫暖的永久性住房中度過,再無寒冬之憂。□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p55npcdn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